因素
|
S(優勢)
|
W(劣勢)
|
O(機會點)
|
T(威脅點)
|
S(行動策略) |
地理
環境
|
1、本校位於桃園火車站後站,交通便捷2、社區資源眾多,有多座社區公園,還有縣立婦幼館。
3、校園面積廣大,提供學生充分的運動空間。
|
1、 因地處後站地區,社區居民較少接受文化活動的陶冶。
2、 居民多屬工廠員工,生活水平較差,比較沒有時間參與學校活動。
|
1、 鐵路地下化工程以後,可以打通前後站的交通瓶頸。
2、 縣府已擬定後站開發計畫,逐步改善後站居民生活公共設施。
|
1、
區內馬路狹窄,交通頻繁,學生上下學安全可慮。
2、
新建房屋增加,人口越來越多,噪音也多。
|
1、運用交通便利之優勢,吸引學生及優良師資。
2、實施校園學習角校園步道教學。 |
學校
規模
|
1、 全校七十一班,學生2394人。
2、 智類大型學校。
|
隨著地方建設繁榮,人口增加,學生也增加,擔心日後教室不足。
|
1、教育改革契機
2、實施學校本位課程。
|
1、
老舊教室更新不易。
2、
建築物已定型,難以變動形式。
|
1、形塑優質校風,發展學校特色。
2、將室內及室外空間整體規劃及管理。 |
硬體
設備
|
教室共120間教室(含行政辦公室及會議室)。
游泳池興建完成。
多媒體教室興建完成。
|
1、 部分地勢低窪教室一樓,大雨會淹水。
2、 部分教室老舊會滲水。
|
1、 配合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加強硬體建設經費的爭取。
2、 爭取經費逐年翻修老舊教室。
|
1、
配合九年一貫課程時,教室空間應用缺乏彈性。
2、
比鄰近新設學校少了亮麗美觀、整體規劃的外觀。
|
1、爭取經費改善老舊設備。
2、規劃各學習領域教室,提供各領域室內教學場所。 |
教學
資源
|
1、 教師教學年資較長、教學經驗豐富。
2、 學校規模大,人力資源較豐富。
|
1、 英語人才較缺乏。
|
1、 加強規劃教師專業能力進修課程。
2、 未來一年退休老師增加,可替換年輕新進教師。
|
1、
大環境變動劇烈,教師人心惶惶不安。
2、
教改腳步太快,大部分老師適應不良。
|
1、成立教師成長團體。
2、強化教評會功能及落實考核制度。
3、積極鼓勵教師研習進修。 |
行政
人員
|
1、 有熱忱,工作認真。
2、 相處融洽,氣氛良好,容易協調。
|
行政業務量繁多,常需要跟老師協調,工作吃力不討好。
|
分層負責簡化業務流程,減少授課時數。
|
有意願接行政工作的同仁太少,工作無法輪替。
|
1、校務行政全面資訊化
2、建立行政輪替制度
3、去除本位主義,各處室相互配合支援。 |
學生
|
1、 平均素質普通,但有逐年提升的趨勢。
低收入、原住民學生不多。
|
特殊學生(學障、情障、自閉症、過動兒)逐漸增加。
|
1、 可塑性高。
2、強化生活教育及EQ教育。
|
社會多元複雜,抵擋外來誘惑之定力漸漸薄弱。
|
1、加強生活教育及品格教育。
2、實施多元開放教育,激發學生潛能。 |
家長
|
社經地位及學歷均較從前提升了。
|
因本身工作忙碌,缺乏參與校務的熱忱。
|
鼓勵並增加親職教育機會,並開放家長參與教育管道。
|
單親家庭比例逐漸增加。
|
1、公開獎勵進修參與及服務優異家長。
2、鼓勵家長參與學習教養新知及經驗分享。 |
社區
參與
|
與學校配合度高。
|
較少參與學校會議或成長活動。
|
1溝通協調接受度高。
2、辦理多項民眾自我成長課程,如英語、電腦..等,拉近社區與學校的距離,將更有利於家長與學校的溝通。
|
參與動機多元且趨向複雜。
|
1、公開獎勵進修參與及服務優異家長。
2、鼓勵家長參與學習教養新知及經驗分享。 |
地方
資源
|
社區住民配合學校需求,小額捐獻踴躍。
|
學區居民經濟所得不是很高,參與較高層次的藝文學藝活動不夠熱烈。
|
地方民意代表、社區文教、成長團體紛紛成立。
|
家長付出動機越來越多元,增添學校行政壓力。
|
1、建立學校為社區精神堡壘的典範
結合社區資源辦理多元化活動。
2、多舉辦社區與學校互動之活動。 |
教育
當局
|
因應教改趨勢,權力下放學校。
政策搖擺不定,難以貫徹
|
推動九年一貫課程配套措施仍嫌不足。
|
能採納建言接受建議。
|
主管異動過於頻繁。
|
密切與教育局保持聯繫,即時反應教育現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