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課程計畫 一、依據: 1、教育部頒定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2、本校九年一貫課程計劃。 3、本校課程發展委員會之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課程小組研討會決議。 二、基本理念 1、學校理念 九年一貫課程乃建構人本情懷、統整能力、民主素養、鄉土與國際意識、終生學習等五項基本理念;人與自己、人與社會環境、及人與自然環境等三項主要教育目標。再透過七項學習領域:語文、健康與體育、社會、藝術與人文、自然與生活科技、數學及綜合活動,培養十項基本能力,達成身心充分發展的國民。 本校九年一貫課程設計的理念、原則與特色,在充分考量學校條件、社區特性、家長期望、學生需要等相關因素,結合全體教師和社區資源,發展學校本位課程,並審慎規畫本課程計畫。以促進九年一貫課程實施成果,有效達成學校願景。 2、領域理念 (1)科學探究的過程中,要能引導兒童培養科學的態度、體驗發現的態度、養成求真求實的精神。 (2)自然與生活科技之學習應以學習者的活動為主體,重視開放架構和專題本位的方法,由生活上及社會上的議題切入,讓課程真實化、生活化。 (3)課程應以「解決問題策略」為中心,進行教學活動。 (4)自然與生活科技之學習應以探究和實作的的方式來進行,強調手腦並用、活動導向、設計與製作兼顧及知能與態度並重。 (5)教師宜設計及經營學習的環境,使學生有時間、有空間從事學習活動。例如安排時間使學生從事延伸性的探究活動,鼓勵做課外的主題研究。 (6)廣泛運用各種教學策略及適當的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7)教學時可利用各種教學媒體與資源來進行教學,觀照各領域間統整、學生適性發展、採多元評量、實施課程評鑑,確保教學品質。 三、現況分析: 1、學生學習成就概述 本校位於都市區域繁華地帶,兒童有較多機會接受新科技訊息的刺激;另一方面,家長也較重視孩子在科技素養上的能力。 本階段的兒童認知層次屬於具體運思期,因此課程設計應以實際操作或利用多媒體進行具像說明,方可達教學之成效。 2、師資 (1)師資陣容:目前本領域授課教師均為對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有高度興趣之專任教師,且專業領域廣泛多樣,同時能依教師專長指導學生進行科學研究,甚而可依教材內容設計指導學生參加科展競賽。 (2)藉由研習活動或領域小組會議共同研討、分享,提升領域教師專業素養,提升教學品質。 (3)一位擁有碩士學位的教師,對自然教學、多媒體的應用與教學方法的提昇均有深入的研究。 四、課程目標: 1、培養探索科學的興趣與熱忱,並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 2、學習科學與技術的探究方法和基本知能,並能應用所學於當前和未來的生活。 3、培養愛護環境、珍惜資源及尊重生命的態度。 4、培養與人溝通表達、團隊合作以及和諧相處的能力。 5、培養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並激發開展潛能。 6、察覺和試探人與科技的互動關係。 7、導引學生了解資訊與日常生活的關係,並奠定使用資訊的知識與技能。 8、培養學生以資訊技能作為擴展學習的工具。 五、實施原則及策略 1、選編教材時要掌握統整的原則,注意領域中縱向的發展與領域間橫向的聯繫。 2、融入六大議題於課程中進行教學。 3、授課教師應對各單元之教學活動擬定教學計劃。 4、教學活動應善用教學群運作,結合班級經營目標,以達本課程分段能力指標。 5、評量多元化,學習過程評量重於結果,應特別注重真實評量。 6、教師應參酌學生的學習能力,調整其教材教法。並照顧到學生特殊需求及學習性向和能力等方面的個別差異,給予適當的輔導。 7、本計畫應配合學校總體行事、學年教學計劃及班級經營計畫等配套措施執行。 8、計劃應經課程發展委員會通過始得實施,修正時亦同。 六、實施內容: 1. 實施時間與節數-本學年度分上下兩學期,計學生學習日數約二百天。 課表編排:上下學期排課40週,每週3節。 節數計算:每週授課3節,全年授課約40週,共計約120節 每節上課40分鐘,一週計120分鐘,上下學期共4800分鐘。
2. 教材來源 教材選用:為教育部審定版本。
3. 教學方式與教學創新 (1)教學應以學生活動為主體,引導學生做科學探究,並依解決問題(problem-solving) 流程進行設計與製作專題。 (2)教學活動的設計應以解決問題策略為中心,並循確認問題、蒐集有關資訊、擬訂解決方案、選定及執行解決方案、及進行方案評鑑與改進等程序實施教學。 (3)教學時應提供合適的機會,讓學生說明其想法,以了解學生的概念和經驗。教學後宜評量,以了解其學習的進展。 (4)教學應以能培養探究能力、能進行分工合作的學習為原則。因此,教學形式可採取講述方式、小組實驗實作方式、個別專題探究方式、戶外的參觀、植栽及飼養的長期實驗。 (5)帶領學生從事探究的活動時,應注重科學態度的培養。 (6)在教學過程中,應特別指導對儀器、藥品的使用方法和操作安全。 (7)教師宜設計及經營學習的環境,使學生有時間、有空間從事學習活動。例如安排時間使學生從事延伸性的探究活動。鼓勵做課外的主題研究,創設科學的社團、研討會、科學營等,以促進探究的風氣。 (8)運用學校、社區或校外自然環境,提供學生各種可供學習的資源。配合植物園、社區內的環境資源、參觀博物館、農場或作野外考察、利用圖書館、教育資料館,以及提供諮詢的專家等,幫助學生作有效率的學習。 (9)教學時可利用各種教學媒體與資源來進行教學,電腦與網路的使用也可幫助學生蒐集相關資料。 4. 學生學習 (1)除了課堂雙向對話、研討,再透過實驗實際操作,進入實際情境經驗學習。 (2)個人或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養成學生主動學習,及能經由合作方式獲得學習的能力。 (3)其他的學習模式:體驗學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解決問題學習、善用資源與求助學習。 5. 教學評量 (1)評量的目的:評量的目的不僅在於了解學生學習的實況,更具有提供教、學雙方自省的目的,因此評量不僅應是量化的數值,更應因應個別差異而進行質化的評量。 (2)評量的內容:應伴隨教學活動進行,以課程目標為依規,強調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非片面零碎的記憶性知識。 (3)評量的方式:評量除教師考評外,可輔以學生自評、互評方式,並以觀察、實驗報告、成品展示、操作、實驗設計、紙筆測驗…等多元形式進行之。 (4)評量的時機:重視學習的完整歷程,兼顧教學歷程中的形成性、診斷性評量及教學後的總結性評量。 (5)評量層面包括認知、技能與情意。 (6)教師的自我省思:教師應於教學後進行教材編選、教學策略運用、班級經營的自我檢核,作為改善教學的依據。 七、教學資源: 1、學校資源 (1)硬體設施:校園、植物園區、自然實驗教室(含實驗器材)、電腦教室兩間、電視視聽設備、單槍投影機、手提電腦、幻燈機。 ◎自然實驗教室(四間)使用說明: 除了一般實驗教室使用規則外,中高年級的實驗教室使用方式說明如下表。
(2)軟體設施:網路、掛圖、海報、幻燈片、投影片、錄影帶、VCD、DVD及第四台等教學媒體。 2、其他:社區資源 (1)硬體設施:博物館、農場或作野外考察、圖書館、教育資料館、東門國小科學教育館、中央大學、中原大學、元智大學。 (2)人力資源:家長或具特殊專長之社區人士。 版權所有 請勿抄襲 |